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朱竞若 王昊男 施 芳 潘俊强
2022年07月26日08:3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核心阅读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7月25日在京开幕。近年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来自海内外的500多位嘉宾,深入对话、广泛交流,共享文化发展新理念,共议文化改革新趋势,共商文化建设新思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球首个“双奥”之城。近年来,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高度文化自觉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记者在论坛现场了解到,在北京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涵养精神气质,红色新地标成为“网红”打卡地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基固本、凝魂聚气。

  “牢牢抓住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北京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北京市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构建了覆盖党的各级组织的全方位学习体系。同时,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等群众性学习组织,完善多层次宣讲体系,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七一”,历经9个月的准备,首届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20个省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或临现场或视频连线交流研究成果,阐释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旧址议建党精神,效果非凡。”“那一刻,历史与现实的手,仿佛握在了一起。”

  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是首都北京最鲜明的底色。在本届论坛上,北京发布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其中“红色文化”占比最高: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京落成,北大红楼重新亮相,成为首都红色新地标;《觉醒年代》《长津湖》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精彩呈现……

  “用革命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北京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介绍,目前,北京的“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已形成规模,“预约参观满满,成为‘网红’打卡地。”

  斑马线前让一让,遇到求助伸伸手,把空调主动调高一度……《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北京市民公共文明行为指数为90.06分。其中,“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文明指数93.99分,创造了历史新高。首都文明办的同志介绍,“这项活动源自2021年8月,是冬奥会留给北京的宝贵精神文明遗产。”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今的北京,“北京榜样”品牌越擦越亮,以“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为代表的446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分布大街小巷,“光盘行动”“V蓝北京”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城市文明风尚日益浓厚。

  活化文化遗产,中轴线申遗保护驶入“快车道”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论坛上传出的这个消息,成为会场内外众多嘉宾热议的话题。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它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是世界现存最长的历史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2021年,北京市启动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重振古都之脊。

  完成钟鼓楼和正阳门箭楼修缮,太庙文物主体区域实现腾退,皇史宬北院重新亮相……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介绍,目前,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已修缮开放,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整体贯通并开放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先农坛“一亩三分地”恢复展示,壮美的古都中轴线,在新北京的蓝图上再展辉煌。“通过各部门集中发力,取得全领域多点突破,中轴线申遗保护驶入‘快车道’。”

  据介绍,经过5年修缮,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万寿寺预计今年10月重新开放。“我们计划开设11个展厅展出5个基本陈列,让游客近距离接触中国古代艺术。”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说,“届时,昔日皇家的祝寿场所,将成为更多人共享的文化遗产。”

  论坛上喜讯频传,会场外新意盎然。从大运河森林公园内的漕运码头乘船沿河而行,一路水光潋滟。此次论坛,专门设计了三条现场观摩路线,大运河就是其中之一。游船上的解说员介绍,今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已正式开通。

  “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基本覆盖北京全域,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地理带,也是承载历史、联通古今的文化带。”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

  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一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美丽画卷,正在京华大地徐徐展开: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新发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粮仓构造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和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成为城市东部的文化新设施。古老的大运河两岸,正重现昔日文化盛况。

  创新赋能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有滋有味”

  一场话剧能有多少人观看?答案是令人惊叹的5000万人次。前不久,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院方首开8K高清实时直播,便创下了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

  用创新为文化赋能,北京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2021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563.8亿元,在全国占比14.75%;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5848.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达90%。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主任刘绍坚说。

  夜晚的首钢园,灯光映照,溢彩流芳。7月25日,“山河永定 共向未来”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开幕,浓浓的工业遗风与现代交响乐,在昔日的钢城激情碰撞。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副部长吴鑫说:“在文化的加持下,如今的首钢园已经成为京西新亮点。”

  沿长安街一直向东,百余个文创园遍布朝阳。让文化在数字世界“活”起来,这里正在打造北京市规模最大的数字文化企业总部基地和网游电竞特色专业楼宇。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丰春秋介绍,今年1—5月,朝阳区2465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实现收入1041.9亿元,“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支撑作用显著。”

  文化滋养美好生活。东城区美术馆后街40号,“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热闹非凡。该中心项目经理潘丽告诉记者,这里每年可免费为市民提供阅读、歌舞、戏剧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近千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表示,“我们通过不断加大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有滋有味’。”

  截至目前,北京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达到6937个、图书馆室6135个、室外文化广场5616个,全市建设实体书店2000多家,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还先后推出了“漫步北京”等系列旅游线路,“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建筑、沉淀其中的文化、优质的服务,让人们感受到与传统印象中不同的新北京。”

(责编:鲍聪颖、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